导航菜单
首页 >  新边塞诗派  > “新边塞诗派”崛起的来龙去脉

“新边塞诗派”崛起的来龙去脉

“新边塞诗派”崛起的来龙去脉

 

作者:姜红伟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流派“群雄逐鹿”的时代。在中国诗坛上,各种诗潮风起云涌,精彩亮相,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诗歌黄金时代美好景象。其中,创立时间较早、优秀诗人较多、诗歌文本极佳、诗坛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毫无疑问要数“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是以新疆诗坛“三剑客”杨牧、周涛、章德益为代表的,以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域风情为诗歌创作背景的,以《新疆文学》、《绿洲》、《阳关》、《飞天》、《绿风》、《中国西部文学》等文学杂志为平台的,在中国诗坛最具流派性质的诗歌流派。它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辉煌于1980年代中期,沉寂于1980年代末期,在中国诗坛独领风长达十余年,不但涌现出大量独具边塞风格、独具艺术魅力、独具美学价值的诗歌作品,而且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持久的、广泛的影响,从而在中国百年诗歌史册上永远地留下了“新边塞诗派”这个不朽的诗名。

 

一、“新边塞诗派” 的概念命名

 

“新边塞诗派”这个诗学概念最早是由新疆的青年诗歌评论家周政保命名。

 

1981年,《上海文学》第3期、第8期诗歌专栏“百家诗会”先后刊登了新疆青年诗人章德益的组诗《天山的千泉万瀑》、杨牧的《我骄傲,我有辽远的地平线》和周涛的《从沙漠里拾起的传说》(两首)。1981年9月,拜读了这三位优秀诗人具有浓郁边塞特色的诗歌佳作后,周政保给予了精准解读和高度评价,撰写了一篇题为《大漠风度 天山气派——读《百家诗会》》中三位新疆诗人的诗》的诗歌评论,并发表在当年11月26日的上海《文学报》。在这篇文章中,周政保写到:读他们在《百家诗会》上的诗,使我们想到他们近年来所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在诗的见解上,在诗的风度与气魄上比较共同的“新边塞诗派”正在形成。特别是在杨牧、章德益、周涛周围,一批数量可观的诗作者正在崛起,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影响,成绩越来越大。我们相信,这个“新边塞诗派”是大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新疆和全国诗坛上的新的豪放派!

 

周政保的《大漠风度 天山气派——读《百家诗会》》中三位新疆诗人的诗》一文是国内评论界对于“新边塞诗派”这一全新的诗学概念的首次命名,可谓是关于“新边塞诗派”命名的“开篇之作”。它的发表,具有“首开先河”之意义,并在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2年初,在深刻思考和大胆实践之后,青年诗人周涛对于“新边塞诗派”这个新的诗坛现象进行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在周政保提出的“新边塞诗派”这一新的诗学概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丰富的阐释、更为全面的论述、更为精彩的补充,并撰写了一篇精短、精辟、精准、精确的诗歌论文,题目叫《对形成“新边塞诗”的设想》。这篇文章刊登在2月8日的《新疆日报》第四版“创作谈”专栏。在这篇文章中,周涛正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作“新边塞诗”的主张和构想:

 

既然是一支队伍,那就应该有自己的旗帜。没有旗帜的队伍,不可能组织得更持久,也不可能召唤

相关推荐: